低風險創業,掌握市場趨勢|微型創業入門指南I

  • Home
  • BLOG文章
  • 低風險創業,掌握市場趨勢|微型創業入門指南I

隨著疫情影響,越多產業受到衝擊,各大業者也紛紛投入轉型的潮流之中,創業趨勢也出現更多發展新模式,期待在疫情影響中找到蓬勃好商機。其中低風險低成本的微型創業,便成了這波趨勢中的新興代表模式,也成了許多創業入門者勇於挑戰自我的重要原因。

一、什麼是微型創業?

當創業者以低資本、低人力,與業餘時間進行創業及管理,並運有既有的產品內容在商務平臺或社群網站進行販售與服務,這即是微型創業的基本模式。

而就我國經濟中小企業處定義下的微型企業則指的是「所屬員工人數不超過5人的營利事業體」,也就是代表創辦企業員工數低於五人以下的創業形式均可屬於微型創業。

二、如何低風險創業

低風險創業一詞源自於樊登於2020年所出版的作品,討論創業者們如何透過六個心法逐步協助自己持續成長降低風險,抓住非對稱交易的機會成功創業。

該書的核心可以用「反脆弱」三字來體現,透過長期的積累讓自己掌握別人學會也無法取代的「秘密」,秘密越大自然抗風險的能力也就越強,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也就越有優勢,能在創業道路上越走越遠。但在這個秘密尚未茁壯之前,我們就可以透過邊工作、邊創業的方式逐步累積,在低風險的前提下同時觀察市場需要與方向,逐步打造自己核心的MVP(最小可行性產品),了解消費者需求,並找出屬於自己的利基市場。

而找出利基市場的起點,來自於我們想要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當問題越為具體、宏大,自然我們相對應需要掌握的秘密也會持續成長,隨之相對應需要的資源也會更為具體,那我們就該在工作中持續積累這些資源,並轉化為創業路上的推進動力。

「十萬人說不錯,不如一百人尖叫。」創業路上最為關鍵的起點,並非是絞盡腦汁推出的營銷模式和推廣策略,而是我們最終所推出的產品/服務,是否能真切地滿足消費者們的痛點,達成他們的期待與需求。人們需要的不是產品,而是產品帶來的體驗。當體驗滿足,建立起口碑,自然慢慢也會累積品牌所需要的紛絲與死忠客戶,找出這些為產品著迷的,比起十萬多個按讚路人還有用。創業之初專注服務好這群特定粉絲,隨時觀察市場反應,累積前期經驗,持續調整優化產品/服務,積累品牌能量,再找出自己微型創業所能提供的持續性價值與服務,才是選擇低風險創業的最佳策略。

三、市場是可以創造出來的

創業入門時,無論是決定未來的主打商品,又或者選擇未來的利基市場,每一步的選擇都是費盡心思的創作與決策,但需要先明白第一件事:「市場是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我們找到的東西。」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是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的羅納德.寇斯教授曾留下給我們如此經典的告誡。更進一步來說我們需要不斷磨練自己跨界、跨域、跨齡的整合能力,相信永遠都能創造出新機會,這才能在不斷更迭的紅海市場中找到自己的藍海新方向。

台灣知名的手搖飲品牌「大苑子」就是一個典型,創辦人邱瑞堂總經理從小在家鄉彰化社頭跟長輩一起採芭樂,長大之後與妹妹們共同創業茶店,但總覺得原料製程完全不清楚,2007年後就開始轉型成「鮮果茶」專賣店,這一熬就是10年,但這10年內經歷了食安風暴、社群行銷崛起,耗費10年所建立起的供應體系成為了品牌最好的支持與特色。現在邱瑞堂先生更說自己是「水果價值創造業」。

延伸閱讀:<【創業必讀精選】成功開店計畫書>

SHARE

其他文章

創業者建立品牌的重要思維

在現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建立一個好的品牌是創業者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務。一個好的品牌可以讓消費者在眾多選擇中更容易記住並信任,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和獲利能力。今天這篇文章將會從以下六個方面,探討如何建立一個好的品牌。

閱讀更多 >

台灣新創現況的分析

台灣新創現況中存在的地雷主要有「市場環境」、「資金管理」、「人才招募與管理」、「產品研發」、「行銷策略」等幾個方面。

在創業初期,許多創業者會遭遇資金短缺的問題,但透過精確的定位、有效的行銷策略和合適的融資計畫,可以降低風險並獲得資金支持。

閱讀更多 >

【內部創業】風險相對小且成長更穩健的創業選項

你可以思考內部創業的方式,或許能夠幫助你的職涯與創業路事半功倍。 有著既有公司的資源與經驗,相對來說創業路可以省力許多。

閱讀更多 >

【創業必讀精選】師父

現今市場與環境變化的太快,我們與前人、後人遇到的條件完全不同,再也沒有什麼立竿見影、照做就能成功的方式。《師父》這本書不是一本給創業公式或作法的書,而是將成功創業者在這條路上共同擁有的「心智習慣」傳遞給讀者。 

閱讀更多 >

創業綠洲計畫第七期/圓豐花生糖/蘇安宜

學員心得 之前創業無助的時候,我會問身邊 …

閱讀更多 >

如何讓部屬主動追求自我能力成長

每一位經營者與領導人,都有過類似經驗,就是團隊夥伴需要你一直督促,如果沒有交代,他們就不會有舉一反三的表現與行動,所以很多領導人都很期待自己的同仁能夠自動自發,也願意主動成長,而這件事情,其實只要有對的思維與方法,是有機會能做到的,以下分享三點小技巧,能協助你有效讓部屬追求自我能力成長

閱讀更多 >

相關課程

留下您的需求,讓我們立刻服務您。

CONTACT US

您的姓名
您的電話
您目前的公司或品牌名稱
您的Email
您所面臨的挑戰或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