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到創業旅程的第五步,這篇要討論的內容是損益平衡點(Break Even Point)以及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接續上一步談的高效數據分析方法,創業者在諸多數據內容中發現品牌現有的強弱勢與改善的空間後,應持續改善推高自己的營收成長,促使整體財務狀況可以順利獲利,其中損益平衡點(Break Even Point),就是創業初期需要重要思考的指標之一。
何為損益平衡點
所謂損益平衡點(Break Even Point),顧名思義就是品牌營收與成本支出平衡的具體指標,最常見的計算方式莫過於帶入整體固定成本後以MVP(最小可行化產品)價值來做帶入計算。舉例來說,有朋友創業開設一間咖啡廳,其固定成本約莫是20萬,而他店裡賣的MVP是一杯售價130元的冰拿鐵,咖啡原物料和其他變動成本則大概是是一杯30元,毛利為130-30=100元,那他需要賣出20W / (130-30) = 20,00杯冰拿鐵才可以達成損益平衡,那我們就可以稱該咖啡廳的損益平衡點是20,00杯。
那在上述的情境中,我們還可進一步推導在其他限制條件不變下:
- 固定成本越高,則損益平衡點越高。
- 銷售毛利越高,則損益平衡點越低。
- 損益平衡點越低,則整體企業經營的風險成本也越低。
反之,若我們以最高成本(最低毛利)、最低成本(最高毛利)產品來做計算,那即可計算出該咖啡廳最高與最低的損益平衡點,那在此兩點的差異中即可推估出這位朋友創業經營咖啡廳所需面對的風險區間。
可現實上經營一間咖啡廳所需面對的絕非只有單一成本的變化,積極掌握諸多成本結構的變化,深入資產負債表與週期性損益表等數據資訊來釐清風險就是創業者們應持續了解改善的功課。
那若目前財務狀況處於較低的損益平衡區間下,這時創業者就可以思考將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納入到企業發展的策略之中,一併思考如何調整現有的創業計畫,也同時持續釐清數據背後所隱藏的諸多可能。
何為飛輪效應
飛輪是一種可以儲存旋轉動能的機械裝置,剛開始需要透過龐大動能使其驅動,但至穩定階段後就可以以較小的驅動力持續輸出相同的動能展現,這一原理後被引申為企業成長時可以不斷儲能、驅動內部成長的商業概念,最著名的典範代表為美國的電商巨擘─亞馬遜(Amazon.com, Inc)。
《飛輪效應》(Turning the Flywhee)作者詹姆.柯林斯自《從A到A+》首度開始提出飛輪概念,「卓越的公司並不是因為因為一次決定性計畫、一個創新的產品或激勵人心的口號而邁向卓越,他們透過一步一步的轉動飛輪累積能量。一旦能以自身的環境與條件建立飛輪,並且透過創意與紀律將其付諸實行,你就擁有創作策略性複利的能力。每當做了正確決定、精準有效地執行計畫,就是為飛輪累積動能。加成每一圈的轉動績效,這就是創作卓越的不二法門。」
飛輪效應用於檢視現有品牌的商業模式時,能夠更為清楚地了解創業策略;如使用在規劃階段的話,也能幫助創業者們從一開始先確定創業核心,並思考每一步可以怎麼規劃與執行。各要素間是否又能循環幫助到每一項要素?是能幫助企業思考每一階段戰略方針的頂尖思考工具!
創業者們那該如何打造成長飛輪呢?
- 建立一份優秀表現清單-
列出過去創業過程中表現優秀的產品績效、經營策略、廣宣作為等。 - 整理出一份失望表現清單-
包括過往失敗或低於期待的策略、作為、新產品或其他執行項目。 - 比較前兩份內容與數據,整理出可以做為打造飛輪的需要元素
- 將找出來的元素描繪成飛輪模型,盡可能給予簡化
- 對照列出的優秀表現與失望表現清單,是否可以作為驗證
- 以「刺蝟原則」檢視飛輪模型
- 品牌在哪方面達成頂尖水準
- 品牌的主要營收引擎靠何者驅動
- 品牌對何種事業充滿熱情?
在完成以上七步後,相信對於創業者而言可以更為聚焦在目前事業的各種問題與改善可能,並且透過飛輪模型更為了解自己可以持續發展的目標,與了解自己事業發展的幾大要素。結合前幾篇討論的內容,與本篇討論的損益平衡點概念,除了有效了解創業旅程上的成本、風險與未來發展可能後,持續回歸創業初衷,健全創業理想,自然下一個百萬、千萬營收都將不是夢想,而是我們創業路上的其中一個里程碑。
延伸閱讀:【創業必讀精選】成功開店計畫書
延伸閱讀:【創業必讀精選】暢玩一人公司